618中文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家祖左宗棠 > 第95章:海兰泡

第95章:海兰泡(第3 / 4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在军事动员的过程中,阿穆尔省针对华人的犯罪和迫害也在飞速增长。

1900年7月15日,前往支援“准备进攻哈尔滨”的俄军的两艘俄军兵轮“米哈依尔号”与“色楞格号”驶抵瑷珲江面。

驻守瑷珲的边防军将士立即做出反应,派出军队乘船阻拦,警告沙俄勿要越界。

面对边防军的劝阻,“色楞格号”毫不领情,当即开炮射击,造成1艘舢板侧翻,1人中弹身亡,两人受伤。

面对俄军的攻击,边防军立即使用城头的两门75mm速射舰炮还击,击伤“色楞格号”,重创“米哈依尔号”,击毙击伤俄官兵十2人。

在清廷与沙俄签署的《清俄密约》中,除了西北的部分路权、矿权,沙俄还获得了在东北建立教堂,自由传教的权利,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主权和当地百姓权利。

为了应付沙俄这种深入基层的侵略,靠近东南防区的北方边界江滨,在边防军的主导下建立了锄社、屯堡等半军事组织,通过军事化手段把民众团结起来。

而对于东北内地的百姓来说,只能自发的抱团,组成义和拳等组织。

在中华内乱之后,沙俄对于东北的侵略愈发的明显,短短两个月,沙俄就在黑吉两省新建了4座大教堂,民间乡镇的小教堂更是不计其数。

在此刺激之下,早已经处于爆发边缘的东北百姓开始在义和拳的团结下,开始对沙俄的教堂进行打砸抢烧,并且愈演愈烈,向着俄国人开设的店铺、侨民区蔓延。

“米哈伊尔号”返回途中因损管不力,选择在江边搁浅。

对此,沙俄阿穆尔省军管省长格里布斯基立即率骑、步、炮兵赶到瑷珲对岸的俄军哨所,炮击瑷珲城。

这1消息传回圣彼得堡,令沙皇尼古拉2世十分恼怒,震怒之余,尼古拉也将中国的乱局视作1场机遇,他手下的权臣们也把这当做是扩大沙俄在东北的利益,甚至1举夺占整个东北的“大好机会”。

因此,沙皇下令要求远东“对中国人进行斯拉夫式的报复”。

所谓的斯拉夫式的报复非常简单,就是屠杀。

大批沙俄军队被纷纷调往远东地区,到6月初,6续到达东北边界的沙俄军队已达到8万人之多。

同时,沙俄开始在阿穆尔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分别征召1万6千8百5十5名和9千5百1十5名预备役兵员入5,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动员,分别前往伯力和双城子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